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局长信箱
首页地勘文化

忆北山普查找煤生活小片段

时间:2017-03-15 10:34:24 浏览次数:0

    一九六0年至一九六一年正值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我参加了一九二队北山地区普查找煤工作。

    北山地区,荒无人烟,一片浩翰的大沙漠。在沙漠区找煤。对于我还是第一次,也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历史一页,一些可歌可泣的生活片断常一幕幕地展现在眼前。

沙漠里喝水的学问

在北山沙漠里工作,就好似在一个大蒸笼里,整天头顶烈日,脚踏热沙,出去一身汗,回来一身沙。在这风吹沙石跑,遍地不长草的环境下,水就成了勘探队员的第一需要。

    一天,拉骆驼的民工打了一只黄羊,炊事员(组里同志轮流当炊事员)一大早就给做好了“手抓”。“吃羊肉了!”炊事员一边喊,一边叫大家快起床。一听说吃羊肉,一下子便沸腾起来,大家顾不上洗脸刷牙,拿着碗筷就往伙房里跑。在“瓜菜代”的困难年代里,能够吃上黄羊肉真是天大的福份。大伙你一碗我一碗,一只羊很快就吃光了。

    大家带着满意、幸福的笑容,背上地质包出发了。可是工作不久,羊肉在肚子里发作起来,渴!!不到中午一壶水都喝得光光的。到了下午,简直渴得难以忍受,好象浑身都在发火,干裂的嘴唇开始疼起来。郭世英同志,出野外常常不带水壶,这回他第一个把水喝光,难受得团团转。“郭骆驼(大家给他起的外号)怎么也抗不住了”,同志们开玩笑地说。“谁还有水?谁还有水?”组长管海英同志大声的喊着。“我还有水!”吴琪琨同志一边答道,一边把水壶递过去。管海英让大家每人都喝点,这半壶水真比金子还贵重,水壶在大家手中转了一圈,谁都不好意思喝,最后还是管海英下命令才把这点水处理完。

    收工回到驻地,大家顾不上洗脸和吃饭,都抱起水杯,喝了一杯又一杯……晚上,管海英组长召集全组人员开会,主题是由吴琪琨同志介绍怎么喝水,大家面面相觑,心想,喝水还需要开会呀?管海英好象猜透了大家心思,说:“今天大伙同是带了一壶水,为什么大多数人不够喝而老吴却剩下半壶呢?老吴有他的绝招,应该叫他介绍一下。”吴其琨同志用他那上海味的普遍话,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绝招”来。“啊!原来是这样!”大家听完之后信服地称道。

    从此.我们依据吴琪琨同志的经验,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空腹喝一两缸子水,吃过饭后再硬喝一缸子水,肚子里有充足的水,在沙漠里就是天气再炎热坚持一上午可以不喝一口水,到了下午两三点钟,人体最需要水的时候,行军壶里的水就派上了用场。真是在沙漠里工作喝水也是一门学问。

    在骆驼跑丢的日子里

    在北山搞普查,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骆驼。骆驼,是沙漠里的“旱舟”,既能乘骑和驮运,又可以在几天内不吃不喝,默默地奉献。它成了我们野外工作的好伙伴,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们,时间长了都给自己的乘驼起了名字,什么“小白”呀,“长毛”呀,“牡丹”呀,叫得都很亲切。

有一次,我们组搬家到俞井子新驻地。同往常一样,新驻地整理完毕,第二天就出工到野外了,骆驼也被赶到滩里放牧了。这天晚上,大家收工后发现骆驼不见了,可谁都没有把它当回事,认为可能是骆驼走远了,天黑会回来的。可是一天、两天,一连三天不见踪影,大家有点慌了,忙问拉骆驼的民工老罗是否丢了,老罗说:“没问题,三五天会回来的。”到了第六天,俞井子图幅外业工作基本结束,准备搬家时,仍然不见骆驼回来,这一下连老罗也感觉问题严重了,全组人员分头去找,也没有结果。骆驼真的丢了。

    当时我们组带的口粮不多了,继续坐等下去,全组人员吃饭和下一个点的工作都是问题。于是,小组决定派人徒步给指挥部报信,助理技术员王广禄同志主动要求承担这项任务。指挥部住在北山煤窑,距我们的工作点四十多公里.按照正常条件,当天夜里十二点前就可以到达,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不见指挥部派骆驼来,更见不到王广禄的音信,大家焦急地意识到,小王可能出事了……

    不出大家所料,王广禄果然出事了。临行前,他准备了两天的干粮,三壶水,并反复检查其他装备是否都带齐了.特别是把地形图也随身带上,自己觉得万无一失,这才出发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下午突然刮起大风,天昏地暗,一时很难行走.王广禄拿出地形图准备确定自己的位置,再定出方向继续前进。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地质罗盘,这才知道一时的疏忽,误了大事。他凭着自己的经验,大体确定一个方向,又前进了。都知道,长距离行走,方向偏差一两度,就会越走越偏离目标。王广禄一直走到下半夜还没找到指挥部,这才感觉迷路了.再不能往前走了……

    骆驼好象和人们开了个玩笑,王广禄同志走的当天晚上,八头骆驼部回来了,大家惊喜地不约而同都跑出帐蓬,好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似的,有的去抚摸自己喜欢的骆驼,有的干脆骑上骆驼溜上一圈。骆驼回来了,大家极为高兴,可一想起队友王广禄,心里又部挂念起来。第二、第三天不见他的踪影,刚刚平静的心一下子又紧张起来。小组立即决定派人前去接应。王广禄在迷失方向后,虽然有些慌张,但他很快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冷静:第一,要保持体力;第二,要节约用水。他找了一个避风的地方,拿起仅剩下的半壶水,喝了一小口润了润嗓子,索性躺在沙窝里,睡着了。到了下半夜,沙漠里的气温急剧下降,一下子把他冻醒了。这时他冷静地想,再往前走,不但难以到达目的地,弄不好连命都保不住。于是毅然决定按原路返回俞井子。他拖着疲倦的双腿开始往回走,到了中午.烈日炎炎,行走的速度渐渐地慢下来,他想,一定要坚持住,一定要到达俞井子。一种坚定的决心和信念,使他支撑着前进!前进!

    带的水已经喝光了,干粮已无法下咽了,渐渐地步履也乱了,他是多么想念小组的同志们呀,多么想喝上一口水呀!走,继续走,决不能停下来!可是虚弱的身子开始摇晃起来,眼前一黑,他昏倒在地上……

不知过了多久,“王广禄、王广禄”的喊声使他苏醒了。一眼见到接应他的同志们,他鼻子一酸,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迎着黄昏的晚霞,带着同志们的关怀和温暖,踏着驼铃的节拍,王广禄又迈向了新的征程,准备迎接更艰巨的战斗。

沙漠生存小常识

我们在北山沙漠地区工作了两年,两年里收集和积累了很多有关在沙漠里工作生活的知识,这给我们的工作帮助不小。特别是王广禄同志迷失方向险些出了大事故以后,我们更注意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下面就是几个沙漠里生存的小常识:

一、“照”的含义

在沙漠中往往会看到一些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石头堆起一米多高的石堆,这些石堆,在沙漠里叫做“照”。“照”就好似大海中的灯塔,但“照”的实际意义,比灯塔还要广。

初到沙漠的人,往往不太注意这些很普通的石堆。一天,我们骑着骆驼,看到远方有两堆石头堆立在山丘上,拉骆驼的老罗对我们说:“前边快到水井了,可以休息一下。”我们都很奇怪,就问:“你也没来过这里.怎么知道有水井呢?”老罗用手指着前方的石堆说:“没看到前边的石堆吗?这叫‘照’,是它告诉我附近有水。”我们带着不解的目光,直向石堆走去,果然在石堆下面的低洼处有一口碱水井。井的附近有很多骆驼粪,四周还生长着一些芨芨草。老罗一边忙着叫骆驼饮饮水,一边对我们说:“照有两种:双照和单照。两堆石头是‘双照’,一堆石头是‘单照’,‘双照’照水,‘单照’照路。”

我们掌握这个常识以后,在填图的工作中派上了用场,就是迷失了方向,只要找到“照”.就能有水可喝,有路可走;同时,每逢遇到“照”,都在图纸上标出来。“照”也就成了我们填图的新内容。

二、沙漠里应急的植物

在沙漠里有一种植物叫“蛇眼”,它的上部有一寸多长,露在沙子的外面,看上去象蛇的眼睛,故此得名。粉红色的根茎,一尺多长被埋在沙子里,很象山芋,它的水份达百分之七十左右,吃起来有一点苦涩味,在沙漠中行进,只要缺水或没有水,它就是人们应急的水源。我们在搞填图时,图幅的边角处,离驻地比较远,就采用突击的办法,早晨天不亮出工,晚上十二点左右才回来,有时带的水不够喝,就靠“蛇眼”解渴,所以大家称它是埋在沙子里的“水葫芦”。

还有一种植物,生长在沙漠岩石出露的地方,它的叶子有点像南方的芭蕉叶子,根茎长在岩石缝里,石缝是什么样它就长成什么形状,根茎用火一烤,吃起来象红薯,又面又甜完全可以充饥。

沙葱,在任何荒滩上都可以找到,但生长最多的地方是沙漠的干沙河里,现在人们都把它当成餐桌上的佳品。当时我们常年在沙漠里工作,经常吃不上蔬菜,所以就把沙葱当成主菜来吃。开水一烫,调些盐和调料就是凉菜,锅里一炒就是热菜。沙葱包子、沙葱饺子也很好吃。沙葱,在没有菜的情况下,就成了我们主要的菜肴了。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我们在野外把这些植物,当成“瓜菜代”的主要代食品,对我们能够渡过难关、顺利完成各项地质任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三、怎样防治骆驼虱子

在北山进行地质测量,搬家比较频繁,一般都在水井附近安营扎寨,这些地方是骆驼出入和休息的地方。因此,在这里骆驼虱子就成了大家的公害。

跑了一天野外,回来刚一入睡,骆驼虱子一下就围上来,第二天一看,满身都是红疙瘩,有的虱子咀钻到人的皮肤里,身子露在外面,用手一拽,头就留在肉里,又痛又痒,难受极了。大家睡不好觉,都建议移帐篷换地方。可民工老罗开腔了:“不要移帐篷,移了也没用,我给你们想办法,你们出工好了。”晚上,收工回来,大家等着老罗的办法,等来等去,不见他的动静,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天渐渐黑了,老罗把骆驼全牵回来,头尾相接依次叫骆驼卧倒在帐篷四周,把帐篷严严实实地围在中间。这一宿,大家睡了个安稳觉,骆驼虱子不见了,大家高兴地称赞这个办法好。忙问老罗这是什么道理。原来,骆驼虱子是骆驼身上滋生的,习惯骆驼气味,只要骆驼在附近,气味就会象磁石一般地把所有的虱子吸引过去。从此以后,骆驼天天陪伴着我们入睡,再也不为骆驼虱子烦恼了。

四、第一次遇到了打猎队

在北山,一呆就是一年,整天和沙漠、戈壁打交道,生活既单调又寂寞。大家是多么想见到绿色和人群呀!可是沙漠里很少见到树木,看到的只有干枯的红柳枝和厌秃秃的骆驼草。绿色成为人们的一种奢望。

记得一次我到金塔东坝给大家买菜,走出沙漠第一眼见到绿油油的麦田和树木,顿时好象到了仙境,到了另一个世界,我一下子沉浸在美好幸福之中。绿色啊!是多么美丽,多么叫人向往,真想把它带给在沙漠里默默奉献的同伴们啊!这时我才体会到绿色的宝贵,绿色的魅力。

沙漠里更难以见到人,有两次我们见到的都是躺在沙丘下的干尸,据说是马鬃山劳改农场逃跑的犯人。所以,在沙漠里真的突然闯出一个人来,一定会吓坏了你。

但有一次例外。我们组一行七人,骑着骆驼,带上行装,浩浩荡荡地向沙婆泉新驻点进军。一路上,伴随着驼铃“叮铛!叮铛!”的响声和驼背上有节奏的晃动。大家都有了睡意,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突然,不知谁大喊了一声:“前边有人,前边有人!”我们都被这喊声惊醒了。往前方一看,果然远处有一顶帐篷。好象还有人进进出出,我们怀着几分好奇,直向帐篷走去。

到了帐篷附近,带着喜悦而又警觉的表情一下子出来五六个人,问明我们是勘探队员,立刻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把我们迎到帐篷里。一打听,原来他们是酒泉某单位的打猎队,出来快半年了从来没见到人烟。见到我们格外亲切,问寒问暖,又是倒水.又是递烟,搞得我们很不好意思。大家很快就熟悉起来,又说又笑,好不热闹。不大功夫,一盆香喷喷的手抓黄羊肉端了上来,主人一边让我们吃一边说:“这是我们今天打的黄羊,大家随便吃!”互相推让了一阵子,我们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郭世英是组里有名的大肚汉,抓起一块羊脖子就啃,一边吃一边说:“几个月不见荤了,太解馋了!”主人见我们吃得这样香,又端来了第二盆……酒足饭饱,我们高兴地向主人道别。临行前.他们把我们的行军壶都灌满了茶水,又送给我们半袋子黄羊肉干,大家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一上路。大家仍兴奋未尽,精神头很高,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了《勘探队员之歌》。“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嘹亮的歌声,回荡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回声仿佛在告诉我们: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