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局长信箱
首页地勘文化

院士牵手半个世纪的“老地质”

时间:2017-03-15 10:37:01 浏览次数:0

 
院士牵手半个世纪的“老地质”

——记甘肃煤田地质局145队退休地质人唐东福

                   

    20094月,在甘肃煤田地质局145队退休职工唐东福家里,甘肃煤田地质局局长刘继东转达了原全国政协委员、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老先生对他的挂念和问候。

    一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何以让享誉工程院院士如此牵挂。专门写信委托甘肃煤田地质局的主要领导亲自前去看望呢?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中期那个“全民找矿”的火热的年代说起。

    唐东福老人曾在西北煤田地质局145煤田地质勘察队(现在的甘肃煤田地质局145队)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核工业崛起之际,145煤田地质勘察队在甘肃永昌县进行煤田地质勘查的同时,附带寻找铀矿,并成立了放射性测量找铀矿三人“顺便普查小组”(以下简称顺普小组)。1957年顺普小组在永昌县河西堡、宁远堡的东山(杨家大山)和西山(龙首山)白家嘴一代的变质岩和花岗岩中发现了大量的铀矿异常点,并采集了标本,经化验分析含铀品位较高。鉴于此,145队煤田地质勘察队于次年对宁远堡一带找铀工作做了进一步安排部署,新增唐东福等4名同志为顺普小组成员。

    领受找铀任务后,唐东福顿感身上的担子重了许多。“虽然今后会累一点,但是这是组织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采访中唐东福谈了当时的想法。事实如此,从那时起唐东福找矿的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积极认真,在按照勘探程序做好煤炭勘查工作的同时,把寻找新的矿种当做了自己新的使命。

    莽莽祁连育宝藏,河西风沙育铁骨。据老地质队员讲,“那时候金昌地带满是荒山野岭,受条件限制,后勤保障也不太好,每天早晨带上两个干馒头,一壶水就上路了,直到太阳落山才收工返回。遇到下雨天气,只能到悬崖下面躲避,早上满脸土,晚上一身泥是常有的事”。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唐东福不放过任何一块形状异常的石头,在岩石出露多的地区,必须大量采集样品,沉重的样品袋很多时候坠的唐东福腰都直不起来,有时连饭都不想吃,倒头就睡了。

   “找矿虽然有点累,但那是体力劳动,其实真正伤脑筋的是汇总野外地质材料”,唐东福说。由于岩层有倾角,野外用罗盘等简单的工具测量出的并不是地层的真厚度,回到驻地还要根据原始数据再计算;提交报告的时候,统计分析样品数据计算量也非常大。而那时候计算手段比较落后,这些工作只能靠算盘和笔来完成。每次汇总地质资料,唐东福都伏在小帐篷里的简易工作台上,白天跟着太阳争分夺秒,晚上就着油灯加班加点,为了保证精确度,一个数据往往要反复计算好几遍。等报告编制完毕,眼睛已十分疲惫,要用一天时间视力才能恢复正常。

    天道眷勤苦。19586月初,唐东福和队友郭春山分别在检查槽深和进行地表线测量时发现了铜矿石,进而对矿点进行了追索,并将矿石标本拿回队部汇报了情况。后来顺普小组在填制万分之一地质图时把含铜的基性岩脉填入图中,在编写的宁远堡顺普工作报告中“其他有益矿产”一节,对白家嘴铜矿做了概略说明,正是这些标本和地质资料预告了中国未来镍都的诞生。

    1958年10月7,负责配合并指导群众报矿的时为甘肃省地矿局祁连山地质队负责矿产普查技术的汤中立,带领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巡回检查永昌县时,在县委的资料室里见到了145队报来的“孔雀石”标本和资料,并引起了他的注意。根据永昌县委提供的线索,汤中立立即带领一分队到达正在一线作业的145煤田地质勘查队了解情况。刚从野外收工回来的唐东福得知一分队的意图后。一身的疲惫顿时被找矿的热情所取代,顾不上擦洗脸上的尘土,背起被汗水浸透的工具包就向队部走去,将自己曾经用脚步丈量过的山谷沟壑间,发现“孔雀石”的地点和含矿岩脉的分布情况向汤中立等人做了详细介绍。

    尔后,在唐东福的引导下,汤中立带领一分队的地质队员们采集了“孔雀石”岩石标本,用地质工作者的铁锤第一次敲响了金昌镍矿这座巨大宝库的门扉。后来,经汤中立和祁连山地质队的队友们长达16年的辛勤勘探,终于探明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铜镍矿——金昌铜镍矿,一座现代化的镍都从此诞生了。

   “孔雀石”成就了汤中立的地质梦想,实现了他立志报国的宏愿。找矿引路人唐东福也因发现金昌铜镍矿矿藏,先后受到甘肃地质局和国家地质矿产部的表彰。

现年78岁高龄的唐东福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性格开朗。他退而不休,依然热心地质工作,除了为单位一线职工提供技术指导外,还通过负责离退休党支部工作,以多种方式发挥余热。

责任因地质而重,执着因地质而美,奉献因地质而彰。“金川镍矿报矿有功人员”、“甘肃煤田地质公司双文明标兵”、“甘肃煤炭总公司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煤田地质系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等一个个闪光的荣誉称号,诉说着唐东福——一个“老地质”对地质事业的赤诚情怀与无私奉献。

而今,唐东福虽早已退出那些峥嵘岁月,但历史不会忘记,共和国的“镍都”金昌铜镍矿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