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局长信箱
首页地勘文化

风雨与辉煌同在 青春与梦想同行

时间:2017-03-16 11:56:41 浏览次数:0

     
   
有一种人,无所谓青春的多彩与珍贵,只愿意潜心找寻生命最初的价值;有一种集体,不在乎承担多少风险与责任,只是为了国家的需要。                                                                                                                                                                                 
                                                           ——题记

 

   动笔之前,想了很多,执笔在手,却依然不知如何为这样的一个集体开头。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上下百废待兴,在那个科技与人才相对匮乏的年代,吃苦与奉献被誉为时代精神,各行各业涌现出无数的先进典型和劳动模范,期间作为地质找矿者们更是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作为精神口号激励年青一代。在全国一片生产之势的背景下,甘肃煤田地质局也顺应时代要求借此成立了。从成立之初至今,多少勘探成果见诸报端,多少赞颂跃然于纸上,这也正是我不知如何开头的原因。伴随新中国成长的60多年里,煤田地质工作者以实现振兴中华民族为共同理想,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用汗水和热血,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此之际,年轻一代的我们更应该以前辈们为榜样,将这种独有的勘探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地质事业中去。

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感受无从谈起,只能通过报纸、文集资料等来进行了解,不知是幸运还是遗憾。我想我是幸运的,从小就出生在这样的集体中,也或多或少地见证着它的变化。我的父母从事的工作就是地质勘探,从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这种责任与坚守,而这恰恰是我们很多年轻人所不具备的。父母所在的一四六队是甘肃煤田地质局的下属地勘单位,成立之初并不在市区,而是在一个县级的乡镇,工作条件十分简陋,生活水平也十分有限,但即便是这样,依然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地勘人那份特有的风采。当时由于工作需要,有一段日子总是往返于市县两地来回奔波,当时年少并不明白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总是乐此不疲,却忽略了父母的感受。那时作为产业工人都是在一线奔波,苦与累自不必说,几乎每个人都是如此,技术的落后,人员的相对匮乏,设备工艺也得不到及时更新,都在凭着一股韧劲来维持着生计,从他们身上我知道作为地勘工作者,工作与生活往往是分不开的。如今在我的记忆里找寻这样零碎的片段却还依然清晰。由于国家所处计划经济内勘探任务的需要以及自身不断寻求业务拓展,再到后来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和了解了作为地勘人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对本职岗位的坚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曾几何时,我们不会想到会有今天。

2010年,带着对工作本身含义的未知和对未来的彷徨,我听便家告,以期在洪潮之中求得一片栖息之所,未曾想这段在日后每每想起都割舍不下的经历打开了我精神领域的又一个世界,时至今日我更加珍惜这个集体,这份情怀,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是自豪和荣幸的。由于第一次参加工作,根据工作安排,我与其他新来的同事被分配到了野外,也就是一线,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清楚一线意味着什么,虽然这就是它的工作性质,但还是让我有点措手不及,没想到与大山相伴的日子这么快就来了。当晚准备好所需,似乎又要远行了,行李很重很大,很难想象常年在外的样子,想归想,真正到了感受也就不一样了。地质勘查单位,一年实习期去野外搞地震物探,游走在山间绿林,闻虫鸣鸟奏,望白云蓝天,心中原始的冲动在这片苍茫大地中竟来的如此迅猛。我记得第一天出现在这片至今未曾忘却的土地,一处农家院落呈现在你眼前时,我是多么想逃离这里,第一个晚上,我就失眠了。众人皆入梦,唯我辗转反侧,拥着月光,越发孤冷,当我渐有睡意的时候,从窗外缓缓打进来一点光亮,想想,几乎一夜未眠,就这样算是报到了。我大概了解了我的工作环境和任务,与钻井勘探相比,地震勘探只不过是另一种勘探方式,需要通过放线来采集地震波,要获取地震波就需要沿线部点,在合适的区域挖孔下药,炸药孔都是由工具人力钻取,呈圆柱型,依据地质条件限定,一般有几米或十几米深,敷设好后在合适的时间引爆,通过地震波在仪器上反映出的波形图线进行分析,物探野外班种有放线班,下药班和爆破班,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每天都需要沿着放测线来挖孔下药,野外作业全程靠人力施行,工作单调冗长,几乎半天时间都在跑山,有时候我需要翻几座山沟,汗渍浸湿了后背,每一次都想过放弃,但想想路未走完,咬咬牙坚持了下来,这样的路一遍又一遍地走,内心的那种躁动也渐渐沉静了下来,也许不真正涉足这个行业,你很难真正了解它。毕业时,你憧憬着社会的丰富多彩,当你走到这里,你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是了,你需要向大山学习,学习它的稳重与内敛,自信与豁达,珍惜与磨练是我对自己的承诺。

“世间万物本多情,怎奈红尘不留君”。 一线地质工作者都有着很深的情怀,不苛求太多,只想留存更多的记忆来慰藉日后闲暇的时光,我们是纯粹的,纯粹的坚守岗位,纯粹的拥有情怀。事实上让我拥有此番情怀的并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通过它走进了心底的另一个世界。一日之计在于晨,每天的工作便在晨光唤醒大地的那一刻开始了。山间气温低,视线所到之处一片蒸腾雾气,那些平日里没于脚边的小草此刻被包裹成一团,似棉花糖般惹人馋醉,待到一缕阳光在这片氤氲之地铺展开来,未及时腾空的雾气又化作液滴泛着点点翠绿,顿时觉得有了状态。步行在此,犹如小草般感受着自然的爱抚,久恋之后便会上瘾,工作虽然单调,但你走过的路却繁华如故,正所谓心若向往,脚底生花。有时会从一个山头翻到另一个山头,往往会花掉半天时间,未曾留意的太阳也从金黄色变成了橘黄色,贴身衣物已被汗水浸湿,这时候哪怕只有一丝凉风,也会急切的迎上去,来到开阔地带,路过几家农院,三三两两的人们在闲谈,偶尔伴随着几声狗吠,堆起的麦秸经过一天的暴晒,此时也散发出阵阵清香,或许可以丢掉一切躺在上面肆意一番。也记得秋日里的细雨,早时还有阳光,不一会一阵风过,将这仅有的余温吹散,零散细雨,寥落而至,水墨山水情,恣意人世间。一年有四季,这份情怀在每个季节里都会酿酵出不同的味道,感受其中,难以自拔。记得最让我隐隐不忘的是初冬的一个早上,天刚打了点亮,我们一行几人就要去一个山坎引爆头日因连线问题未能及时爆破的炸药,到达目的地时,引着微光摸索着,一个线头一个线头的重新连接,直至成功引爆,专注的一刻一瞥远方,蓦然发现冬日的她藏在远山的后面,像个害羞的姑娘慢慢的抬起头,日光初升,温煦可亲,不如暴雨过后重生的夕阳,她似乎是大病初愈,温暖你的心底,此刻万籁素裹,天地之间仿佛只有我们隔空相望,唯有驻足呼吸,感受这份惊奇。人与自然,天作之合,感谢这份工作,让我们拥有了彼此。零散的记忆虽拼凑不出过往的日子,但回忆就如夏日阳光温暖依旧,与我一起经历的伙伴,我不知道他们的感受,但从那份简单的快乐中我读出了肯定的答案,感谢那段时光,毕竟人生一番,情怀难得。山里的时光平淡又充盈,无需过多言语,在记忆的深处,他们就像一坛陈酿老酒,舍不得打开,久而久之散发出阵阵香醇。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质矿产事业的基础支撑,国家的每一次腾飞,社会经济的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他们的身影,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他们坚守岗位,无怨无悔,为新中国的基础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长年在外,没有亲人的陪护,与青山作伴,一年又一年,岁月在他们身上勾勒出粗壮的线条,无所谓青春依旧,不在乎个人得失,豁达坦荡,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价值。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面对未来的选择多种多样,接受良好的教育走上岗位,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理所应当。我们可以不像父辈那样从一而终,但我们应该明白,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年代,吃苦与奉献就是一种精神,时代在变,精神永存,他们是一个光荣的集体,每一次潜心的坚守,换来的是一份又一份地质报告;他们默默无闻,与大山一样,厚重且深邃,不愿去岁月里淘得精彩,只是有所选择,坚定不移;他们是最普通的一群人,但却干着不平凡的事,一个用行动诠释坚守的集体,历久弥新。

“捧得一手黄土沙,淘尽一世苦与甜”。伴随新中国成立的60多年来,甘肃煤田地质局始终从国家建设出发,立足自身发展需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风雨坎坷,满载无数成果,为国家地质找矿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国家环境日新月异,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在传统行业遭受冲击的今天,我们应当思则变,墨守成规,只会被这个时代所摒弃。改变是为了更好的认清自己,不变意味着消怠,直至死亡。没有亘古不变的事物,对于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更是如此,与其依靠外部的变化带动自身发展,不如自身寻求突破来适应这种变化。可喜的是,我们能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扶持地勘单位“事转企”优惠政策两大机遇,积极改革内部机构成立了甘肃省煤炭开发投资公司,对于今后的发展和先期市场定位大有裨益。对此,我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把这项光荣而神圣的工作做大做强,也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年轻人能摈弃现世虚浮的价值观,务实进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感受多彩的青春,真正投身到这个行业中,为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