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局长信箱
首页地勘文化

无怨无悔的“量山人” --记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老地质人徐福祥

时间:2018-07-06 15:51:20 浏览次数:0

37年的地质工作,他随身携带地形图、地质锤、放大镜,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重复着测定点、量剖面、记录数据、采集标本等工作;37年的潜心钻研,他赴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学习进修,跟随李墨学教授学习古植物学;37年的荣誉相伴,他获得了甘肃省科学大会科学成果一等奖、煤炭部科学进步一等奖、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炭科技进步二等奖,全省煤炭科技先进工作者。他,就是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原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徐福祥。

徐福祥从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从事煤田地质与古生物地层研究工作,他离开喧嚣的城市,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在毫无人烟的沙漠,漫无边际的草原,与世隔绝的大山长期耕耘,遭受风雨的洗礼,极寒的考验,但他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勤恳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战胜了一次又一次困难。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了一名既有扎实专业功底,又有丰富野外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当时的西北煤田地质局中心试验室(甘肃煤田地质研究所前身)下设有鉴定组,主要开展煤岩鉴定,孢粉分析鉴定和岩矿薄片鉴定,在完成各勘探队送交的样品外,也做一些基础研究工作。随着鉴定项目的增多,西北煤田地质局从基层单位选调了一批优秀地质人才,增强科研力量。就在这时,30岁的徐福祥进入了中心试验室,开展岩石分析、重矿物分析鉴定、大化石鉴定、微体古生物分析鉴定等工作。随着煤田勘探向掩闭地区的转移,地质研究课题也随之转换。1966年初,徐福祥参与了《宁夏韦州煤田煤岩层对比》的专题研究。接受任务后他和专题组成员奔赴宁夏韦州,当时正处寒冬腊月,为了取得野外第一手地质资料,他带领专题组成员翻越雪山深入野外一线,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克服了工区地形陡峭、通行不便、生活及通讯无法保障、缺医少药等困难,睡帐篷、吃罐头、啃干粮,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为单位负责、为国家负责地科学态度刻苦工作,野外观测岩芯,用沉积学观点详细分层描述、采样、寻找对比标志,收集地质资料。通过大量数据对比,初步对野外勘探区的含煤地层划分为中石炭统和上石炭统,理顺了各钻孔之间含煤地层的关系。又在室内利用沉积旋回法对含煤地层分别进行对比标志,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对比标志层。在他和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最终提交了一份煤岩层对比综合报告,取得了可喜成果。1969年,徐福祥和同事们又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协作,对甘肃靖远煤田王家山勘探区的地层划分及煤岩对比进行研究。课题组采集了9个门类的古生物化石,由于剖面完整,古生物众多,经此次研究后,王家山勘探区侏罗纪剖面被列为西北同时代的代表性剖面,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4年,为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国家先后下达了大型地质科研项目。煤炭部地质局(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前身)组织了第二次全国煤田普查项目,地质部列出了编制全国区域地层表和全国区域古生物图册的规划。徐福祥承担了两个项目的研究和编写工作,为了提高编表编册及煤田预测中地层划分的精度,他长时间住在野外勘查区,加班加点整理野外勘查资料,绘制区域地层图表,在他的带领下,提前编制完成了《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甘肃省分册)》。

1976年,他又参与地质部开列的《中国地层》丛书的编写,他负责完成了第10分册《中国的三叠系》和第11分册《中国的侏罗系》的编写。1991年,地质研究所承担了《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资源评价》项目,时任所总工程师的徐福祥是该项目的课题组长,主要技术负责人。该课题要求时间紧,任务重,多项内容对他们来说都是首次承担。徐福祥带领课题组边学习,边苦干,边深入,边提高。当时课题组年轻人占一半以上,他们虽然有工作热情,但缺乏工作经验,他作为课题负责人,既要全面组织项目的开展,还要帮助年轻人熟悉工作流程,掌握项目资料。在整个研究报告的编制中,他既帮助年轻人掌握工作方法,又对年轻人遇到的技术问题进行耐心细致地解答和辅导。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得了煤炭部科学进步一等奖。

37年来,徐福祥同志先后从事过煤田地质野外作业,地质报告的编写,古生物鉴定研究,古生物地层研究等工作。撰写学术论文20余篇,对甘肃含煤地层的划分,地质找煤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以地质找矿为己任,为我们带来了精神的宝藏,他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丰富着地质人的荣光,他用“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地质人精神谱写了地研所新的篇章。

上一条:没有了